12月5日,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番禺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传统美术项目:粤剧脸谱绘制技艺入选,作为上六府文化典型代表的粤剧上六府脸谱,承载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也是粤剧上六府脸谱第一次进入广州非遗系列。
粤剧脸谱绘制技艺流传于岭南地区,也称“开面”,主要应用于净丑行当,是以毛笔蘸取油彩勾画填涂,或以掌揉指抹等技法,在粤剧演员面部绘制象征性图案,彰显剧中人物鲜明个性的传统化妆手法。在以广州为代表的上六府地区,粤剧脸谱以“钩镰眼”等五官造型,以及“猪鼻云”等脸颊的装饰条纹为重要的表现元素,绘工精细,造型灵动,色彩浓重,常见传统的黑白横嘴面,将人物的忠奸善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中心,自古交通发达,商贸繁荣,戏曲文化兴盛。粤剧脸谱绘制技艺也随着粤剧的流行而不断发展。据《广东戏剧史略》研究,粤剧“花面之勾脸开面,肇源甚古”,其在宋元时已有先例,至明朝开始盛行。起初,粤剧脸谱没有固定谱式,是由有经验的粤剧演员基于对戏文的理解,自行绘制,并在戏班中口传心授、代代传承。20世纪20年代,随着粤剧表演体系的发展,粤剧脸谱学习吸收了其他剧种的脸谱艺术,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图式与艺术风格,并出现了专职绘制脸谱的化妆师,以师徒传授的方式实践和延续技艺至今。
粤剧脸谱种类繁多,可根据行当、颜色或图案进行分类,如按行当可分为大花面、二花面、六分面、特殊的阴阳面等;按颜色则以红、黑、白、绿、黄等主色区分——红色代表忠勇正直,白色代表奸恶阴险,黑色代表刚毅果敢,绿色代表耍滑狡猾,黄色代表高傲憨厚,并有黑白面、五色面等。每种脸谱都有其独特的图案和色彩,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形象。如二花面线条粗犷、黑白分明,常用于刻画项羽、张飞等鲁莽粗豪,勇猛刚强的人物。
历史上,原广东十府分为上六府和下四府两大地区,其中上六府指的是广州府、惠州府、潮州府、南雄府、韶州府、筆庆府,下四府指的是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这两大地区从地理环境到文化风俗都有许多不同之处,在粤剧艺木上也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两地的粵剧脸谱除个别基本相同,多数脸谱在创作理念、造型、设色上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如上六府常见的嘴纹横向的黑白面和丑角脸谱,在下四府极少出现;上六府的五色面较少绘有獠牙,而下四府脸谱绘有獠牙的情况则较为常见;上六府的李元霸脸谱为五色面,而下四府则为黄面;上六府的马武脸谱为黑白面,而下四府则为无色面.....
当前,粤剧脸谱绘制技艺由粤剧演员、化妆师与粤剧脸谱爱好者们在艺术实践中活态传承。粤剧脸谱(上六府)第二代传承人张福伟,师承粤剧“二花面”名家易日洪,从艺六十余年,致力于粤剧脸谱的实践与传承。在其指导下,第三代传承人杨祯创立广州翼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团结了二十余位技艺精湛的化妆师,共同致力于脸谱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传播工作。他们积极将脸谱艺术融入校园教育、社区活动和文化展览,创新开发出脸谱饰品、玩具等文创产品,推动粤剧脸谱走进百姓生活。
未来,项目保护单位将团结一众传承人和喜爱脸谱艺术的青年学生,不断加强粤剧脸谱绘制技艺的图文资料整理,深化校企合作与传承基地建设,坚持守正与创新并重,为弘扬人类非遗代表作粤剧,振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